close

[轉載]成長道路,如何規劃?-----每每閱讀李偉文總有說不上來的悸動!


「教養」孩子,無非是希望孩子從一個活蹦亂跳的「小野獸」,在爸比媽咪的循循善誘之下,漸漸發展出一個「人」的樣子;但就長遠來看,教養為的是孩子未來的長期工作生活作準備,期望孩子將來做著自己喜歡且快樂的工作,且是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願意付錢給我們的工作。對李偉文來說,現代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,當世界變成平的,每個人的工作壓力都非常大,為人父母也深深體會到,未來自己的孩子必須和全世界的孩子競爭,到底應該學些什麼、追求什麼,孩子才會有競爭力呢?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追求踏實,不談夢想



未來希望孩子做「喜歡」的工作,李偉文卻表明:「不是每個人都有遠大的夢想」,現今的社會主流多強調讓孩子找到「夢想」,但李偉文以較務實的態度看待孩子的表現,即使孩子在現階段喜歡打球、玩音樂,也不代表將來可以成為前途看好的球星或是音樂家。他認為,若是孩子一時還想不出真正喜歡做什麼,也沒關係,很多人甚至要到畢業進入社會,工作好一段時間後,才慢慢顯露出自己的天賦。不知道想做什麼事時,只要把手邊該做的事確實的做好,把這個階段接觸得到的技術或能力好好掌握即可。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,興趣(或是夢想)就像是一閃而逝的火光,轉換快速,家長應不要介入太多,以不壓抑、也不太鼓勵的方式,讓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。


 


Box】不追求物質享受,放手追求工作


 


“我認為人不要太功利,壓縮了正常成長的歷程,太匆忙地跳過該有的經歷,有時候跌跌撞撞反而比抄捷徑更能活出生命的精采與美好”


──一定要為自己加分


 


由於現代工作不穩定,換工作的速度快,因此有些家長便鼓勵孩子作「穩定的工作」而不是「喜歡的工作」。李偉文認為,與其讓孩子因為穩定的物質生活追求穩定的工作,不如先一步培養孩子安於簡單生活的習慣,著重精神物質的獲得;如此,當孩子即使找到不是很多錢的工作,仍能安心的生活,工作轉換的碰撞,也能讓孩子更有機會找到「喜歡的工作」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現階段,是廣泛接觸雖然不為孩子設定遠大的夢想,但李偉文無論在訪談、或是書中都深刻的先孩子一步找到了他們將來可能面對的問題,藉由閱讀無數的書籍與研究資料,沒有人會知道2030年之後孩子將面對什麼難題,李偉文踏在理論的基礎上,找出了他所認為孩子最能接近將來「快樂工作」的路途。於是,除了不抹煞、不助長孩子的興趣之外,李偉文也建議家長們幫助孩子培養必要的「基本能力」。他認為,學齡前的孩子應多接近大自然、培養對生命的敏感度;而藉由閱讀,孩子所接觸的世界才會更加廣泛、對除了自身以外的世界感興趣。


 


我常說空白的時光非常重要,當孩子可以無所事事地蹲在地上看螞蟻打架,坐在窗邊看著浮雲飄來飄去,當孩子可以無聊到胡思亂想時,無限的想像與創意才會在期間滋長,那些長長的空白與緩慢地悠遠感,才是身心安頓的基礎”


 


──為什麼要讓孩子上才藝課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 無時無刻的教養,在李偉文的書裡,《無所不在的學習》這個篇章中,談到孩子生命中無所不在的學習領域,應包括生命的學習、具體的能力培養與未來生涯的規劃、學校考試項目的準備3種面向,而其結尾提到:「教養是一種藝術,因為孩子就像一隻小鳥,握得太鬆,牠就會飛走;握得太緊,牠就窒息了。」透露出李偉文對於教育「用心而不要太用力」的藝術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父母是唯一看見孩子努力過程的夥伴


 


當大家都學習一樣的東西時,要評斷每個人是否能將吸收到的知識、技術,只能靠成績或是比賽結果來判定;許多父母雖然嘴裡說著「不在乎成績結果」,但當孩子獲得良好成就時(考第一名、獲得一百分),就會給予大大的獎勵。李偉文認為,獎勵不是一件壞事,但是當父母給予孩子獎勵時,就等於間接鼓勵了「結果好=表現好」這件事,當孩子獲得正面回應,下次也許就會將這樣的努力過程曲解為「過程不重要、表現好才重要」了。無論是老師、祖父母、朋友……都不一定會看見孩子努力的過程,對於孩子是否夠努力只能靠成績判定;但父母就不同了,父母是唯一了解孩子過程中用了多少心思及時間的人,也是唯一能依照孩子的努力過程給予鼓勵、讚賞的人,若父母不做,誰還可以讓孩子了解「過程」的的重要性呢?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 自律是孩子將來能獨立工作的關鍵


 


用心的父母一定都知道,孩子小時候培養規矩很重要;培養規矩除了能讓寶貝不在出門時到處奔跑大吼大叫之外,若培養了良好的自律能力,將來進入需要自我約束的大學、獨立工作時,家長雖然無法發揮影響力,卻已經在孩子心中種下了自我成長的種子。若能從小養成孩子自制與主動的習慣,不管是在他們成長的階段或是進入社會嚴酷的職場淘汰賽,才能有應對挑戰的能力,這是終身學習的基礎,也是許多盤旋在孩子身邊,幫孩子安排、打點好一切事物的「直升機媽媽」或「計程車司機媽媽」所忽略的。


 


“我也看到許多家長誤解了開放教育的意思,以為要當孩子的朋友,甚至以為從小讓孩子自由自在毫無約束,才能養成豐富的創造力與發展天賦的才能。德國哲學家亞斯培曾說:「沒有權威,便沒有自由。」我深深以為,孩子的常規養成,是教育最重要的核心。”


 


──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建立孩子的規矩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從機會教育中建立價值觀


 


父母親在孩子的幼年時期有很多時間能陪伴孩子、教養孩子,於是家長們盡心盡力的希望孩子將來長大能夠好好地活著,擁有健康幸福快樂的一生。在教養中,除了某些知識性、技術性的學習之外,李偉文認為,「良好的價值觀」更是孩子將來可以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,比要孩子追求夢想更重要。當離開了父母的懷抱、進入學校之後,人將會憑藉的本能追求與別人「相同」的道路,若父母親在孩子尋求與同儕學習之前即給予其足夠的價值觀(也就是看待世界的方式),那麼孩子無論進入到怎樣的環境,都將能有自信、有價值的面對。


 


“我認為父母最重要的責任在於協助孩子價值觀的建立,這些真正重要的事無法透過課堂上的認知學習被教導,而必須在真實場域裡體悟得來,以及透過父母日常言行一點一滴建立起來(也就是身教)。”


 


──任何值得知道的事物是教不來的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創造力、閱讀力、自然力


 


除了基本的態度教養之外,李偉文在書中也提出了包括創造力、閱讀力及自然力三個學習的方向,雖然與目前孩子國小、國中課堂中學習的內容不盡相同,卻同樣是將來孩子面對瞬息萬變社會的重要跳板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標準答案之下尋求創意


 


到了學齡階段,「標準答案」將會漸漸佔據孩子的學習過程,為了能夠進入理想的學校,孩子開始越來越能快速的找出正確答案,但家長們不知道的是,正確答案往往是扼殺創造力的元兇之一。李偉文認為,進入資訊時代之後,知識的取得成為一指就能搜尋到的成果,已經沒有成本、相對重要性也降低,反而是創造力與想像力變得越來越重要;於是,家長與孩子們的對答方式變得相對影響力大,一句話要孩子回答「是」或「不是」的機會應該越來越小,讓孩子擁有發問的能力,將能促進他們的思考態度,進而培養提出好問題的能力。


 


雖然將來在教室中不斷發問「干擾教室上課」的情況不一定會被鼓勵,但家長們應從孩子小的時候便開始培養他們思考:「如果……會怎麼樣」,大人同時也要增加自己的耐心,不管哪一類的問題都多給孩子思考的時間,或是多問問題、多提供一些想法,使孩子有更多想像的可能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找回純粹閱讀的樂趣


 


前面提到,李偉文認為孩子豐富的閱讀經驗,有助於其以最簡單但深刻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;進入小學之後逐漸加重的課業壓力,可能會使得孩子對於閱讀僅限於「課本」的範圍,父母時時作為閱讀課外書籍的典範,會讓孩子更有興趣探索書本中奇妙的世界。李偉文建議,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,即提供符合他們程度但不同種類或領域的書籍,偶爾加入比他們現在還要難一點的程度的書混在現有的圖書中,讓孩子們自由閱讀,若孩子對某一類的書產生興趣,再因勢利導、乘勝追擊。如此一來,孩子便同時保有閱讀的興趣,及多元接觸的機會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大自然裡處處顯露的驚奇


 


現代的孩子,特別是住在都市中的孩子,幾乎天天被高樓大廈及「三電」(電腦、電視、電玩)壓得喘不過氣,過動、自閉的問題似乎越來越多,若帶領孩子回歸自然,動動手腳深入觀察瞬息萬變的美景,也許孩子的心放開了、觀察力更敏銳了,讓人苦惱的行為問題也就不見了。


 


身為荒野保護協會前理事長的李偉文認為,帶孩子進入大自然並不是難事,有時家附近的公園就是很好的起點,藉由深入且有系統的觀察,無論是植物的發芽、開花甚至是枯萎,都刺激了孩子的感官;樹葉在陽光底下反射的細微顏色變化,更是孩子「美感」的最佳教材,孩子將來必備工作條件──藝術與美感,其實在大自然中就可以獲得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心機的父母,總是先孩子一步設想好孩子在看不見的未來中必須擁有的能力,又能在不知不覺中帶領他們漸漸走進「圈套」,而「教養」這件事在李偉文的書中,更是無時無刻、無所不在的存在著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